资讯搜索: [订阅][投稿]
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国际动态

三星收购渤健?渤健独家回应:没收到消息!

news.PharmNet.com.cn 2021-12-31 医药经济报 字号:放大 正常
  有外媒报道称,韩国三星集团正在就收购美国制药商渤健进行谈判,估值可能达到420亿美元。12月30日,《医药经济报》记者就上述收购消息第一时间联系渤健,渤健方面回应称:目前没有收到消息,尚不清楚收购事宜。
 
  2021年是全球并购的大年。今年以来,全球并购总额逾5.6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3%,超越了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创下的4.42万亿美元的纪录,创15年来的新高。其中,大健康医疗行业并购占全球并购的10.5%,成为全球并购的第二大领域,总金额超5900亿美元。交易背后的医药企业成长逻辑,以及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值得关注。
 
  跨国医药“巨无霸”诞生?
 
  如果三星以超过420亿美元溢价并购百健成功,这将是2021年以来医药行业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渤健是一家专注神经科学领域新药研发的药企,过去十年中每年将19%的年营业额投入到药物研发中,2020年全球营收达134亿美元,位列《2020年全球收入最高的TOP20制药公司》第19名,是神经科学领域公认的先锋企业。
 
  2021年6月7日,美国FDA宣布加速审批渤健的单抗药物aducanumab上市,用于治疗早期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这是18年来FDA批准的首个阿尔兹海默症新药。
 
  除了aducanumab,渤健的主打新药还包括治疗脊髓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多发硬化症(MS)新型口服富马酸药物Vumerity。2021年上半年诺西那生钠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包括在美国市场的2.98亿美元和国际市场的7.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渤健的两款罕见病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氨吡啶缓释片成功通过医保谈判,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前者是首个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高值罕见病药物,后者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用于改善MS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药物,在获批同年即被纳入医保,业界对这两种药品市场放量情况有所期待。
 
  对于三星来说,如果收购成功,三星将加入全球生物技术巨头的行列,将其制药业务扩展到生物类似药和合同生产交易之外的领域。三星集团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未来三年将投资240万亿韩元(约合2060亿美元),在后疫情时代扩大其在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机器人领域的足迹。
 
  值得关注的是,三星和渤健之前就有业务合作,共同布局生物类似药市场。2012年,三星集团旗下三星生物制剂和渤健共同投资成立三星Bioepis公司,三星持股51%,渤健持股49%。资料显示,三星Bioepis的研发管线主要为生物类似药,涵盖免疫、肿瘤学、眼科和血液学等一系列治疗领域。2018年,渤健又支付7亿美元将其股份所有权提高到49.9%。
 
  2013年,渤健与三星Bioepis达成合作,负责后者3款抗TNF药物(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欧洲的上市销售,以及在日本销售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2019年11月,渤健又与三星Bioepis达成一项新交易,获得后者两种新型眼科生物类似药SB11和SB15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市场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同时获得上述3款抗TNF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渤健作为优质的合作伙伴,自然而然成为了三星资本合作的重要选项,收购若顺利达成,将可能催生新的跨国医药“巨无霸”。不过,也有媒体报道,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表示,有关其正在洽谈收购渤健的情况不属实。对此《医药经济报》将持续关注。
 
  全球并购掀起浪潮
 
  在疫情刺激下,2021年全球医药行业对于突破性的创新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年前三季度大健康领域企业并购交易金额达1755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制药企业并购交易金额为523亿美元。
 
  罕见病或成为全球药企在肿瘤、自身免疫领域外布局的增量市场。一方面是临床有太多空白需要突破,这一领域的人群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在中国带量采购进一步持续推进的情况下,跨国药企看好中国罕见病市场的巨大潜力。
 
  阿斯利康便是加大力度进军罕见病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去年年底,阿斯利康宣布以390亿美元收购罕见病巨头亚力兄制药,迈出了其布局罕见病药物领域的第一步。今年9月初,阿斯利康中国罕见病业务部正式成立。9月末,其还收购了Caelum Biosciences,再度加强对罕见病领域的投入。
 
  11月22日,默沙东宣布已成功完成对Acceleron Pharma的收购。根据协议,默沙东以每股180美元的现金收购Acceleron,总股权价值接近115亿美元。据悉,Acceleron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抗癌药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该公司研发的药物均为TGFβ蛋白超家族的Fc融合蛋白,目前管线上的产品主要针对呼吸系统和血液学。
 
  此外,mRNA药物也吸引了众多制药巨头布局。例如今年8月,赛诺菲以32亿美元收购了长期合作伙伴——临床mRNA治疗公司Translate Bio。这笔收购是赛诺菲今年第二笔以mRNA为重点的交易,其在4月以4.7亿美元收购了Tidal Therapeutics及其用于免疫细胞体内分析的mRNA技术平台。
 
  过去二十年里,在人类药物研发过程中,mRNA领域一直涉足甚少。现在这一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与传统蛋白药物相比,mRNA药物的生产周期更短、成本更低且更容易控制污染。RNA疫苗还避免了与DNA疫苗相关的几个问题。此外,mRNA两个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免疫原性和稳定性,在对选定的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后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后疫情时代,检测红利逐渐下滑,基于mRNA技术和其他基因疗法逐渐成为趋势。
 
  竞合中同行
 
  跨国企业积极寻找潜力领域的背后,意味着行业竞争与挑战加剧。回看2021年,跨国药企裁员潮持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1个月,至少有28家跨国药企发生裁员情况。
 
  以赛诺菲为例,今年年初,其表示计划在欧洲裁员1680人;9月15日,在公司一个关键BTK抑制剂的临床试验遭遇失败之后几天,赛诺菲又透露其关闭了Principia的旧金山实验室,并且解雇30多位员工。今年5月,辉瑞和迈兰的仿制药分拆公司晖致宣布关闭拥有数十年历史的西弗吉尼亚工厂,预计将裁员千余人。
 
  中国市场同样不平静,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带来的市场格局调整,也进一步让跨国药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11月15日,有消息显示,阿斯利康公布了部分业务架构的调整方案:及县肿瘤业务将并入肿瘤事业部;及县非肿瘤业务将单独成立为及县慢病业务部;合并现有心血管及代谢事业部和肾脏业务部,成立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除了县域市场调整,今年以来,阿斯利康也在加快业务架构调整,此次同步合并了心血管及代谢事业部和肾脏业务部。此前,阿斯利康已对消化和呼吸雾化业务进行合并,成立消化及呼吸雾化业务部。
 
  另外,也有消息称,在第六批集采中以7个产品全线中标、降幅达 40%左右的诺和诺德,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裁掉15~20%比例的员工。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诺和诺德此次申报的产品基本都是卡着线中标的,因此可能会裁掉部分专线的员工。
 
  在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医药销售环境被重塑,都在倒逼跨国药企加速调整以适应中国医药政策变化。除了上述跨国企业之外,今年以来,包括辉瑞、罗氏、默沙东等多家跨国药企纷纷在中国区调整了组织架构,实行了包括业务线剥离与合并、更换高层人选、聚焦创新药等在内的多项举措。
 
  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合作同行,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合作依然是未来药企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药企预计还将继续加速调整战略规划,不断丰富生产线,提升创新实力,带来的并购合作也将持续增多。2022年,医药行业并购大潮有望来临。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返回医药资讯首页

食药法规APP

中医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