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基础

现代急症刺灸法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现代急症剌灸法是在古代刺灸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结合了现代的某些成果。急症剌灸法既有一般针灸法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前者,普通针灸学书籍多有详细介绍,这里着重讨论后一部份。
 
    一、毫针刺法
 
    毫针几乎适宜于各种急症的救治。据本人临床体会及参阅有关现代文献,认为毫针应用于急症,宜由下列一套完整手法组成:
 
    1.进针法
 
    针前须有一安静的诊疗环境,病人采取尽量舒适的体位(多取卧位),医者应全力以赴。取穴时,急症病人特别是内科急症病人,应该在所选穴位的穴区范围内均匀地按压,有目的的选择压病最明显处进针。进针时,为使刺入部位准确及尽可能消除进针疼痛,先以指甲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左手拇食指挟住针尖,双手同时用力,毫针即可迅速刺入。
 
    2.气至法
 
    进针后,将针尖指向病所,缓缓送至一定深度,向四方探寻提插,幅度稍大,频率宜快,多可得气。再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朝病所方向捻转角度应大)、震颤抖动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放射。与此同时,关闭与病所相反端经线,即以拇指压迫该经所循之肌肤,使针感不往反方向传导。须注意针感不能过强或过弱,以中等强度并出现酸、麻或困的得气感最易引发“气至病所”。如上法不理想,可参照试用前所述之“气至病所”手法。
 
    3.补泻法
 
    待针感传导(循经或不循经)或到达病所之后,就应结合病情,继续施行补泻手法。基本手法是:左手作押手,起固定针体使在一定范围内行动;以右拇指指腹把针柄压于右食、中指指腹上,食、中指相并而尽量保持不动,拇指指腹将针柄来回进退搓动。进退,实际上是提插过程;搓动,亦即捻转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提插与捻转结合的运动。施行此手法时,以腕部带动为主,肘部尽量不动。捻转频率宜快,约每分针 100次~120次,提插幅度宜小,保持在1mm~3mm左右。只要针尖始终指向病所,以此法一般可保持循行针感。上面介绍的是基本手法,如施泻法,采取慢按紧提法,即插针时,慢捻缓插,提针时,紧捻重提,反复施行,幅度宜大,强度宜强;施补法,则用紧按慢提法,插针时,紧捻重插,提针时,轻捻缓提,幅度宜小,强度中等。均反复施行。
 
    热补凉泻,则再在补泻法基础上演化。热补法:插针时,分数个层次紧捻重插;提针时,轻捻缓提,一次提至皮下;凉泻法:与之相反,插针时,慢捻缓插,一次插至适宜深度,提针时,分数个层次紧捻重提,反复施行至热感或凉感出现。行热补凉泻,特别强调控制针感性质。一般说,押手重,提插捻转幅度略小(相对而言),速度略快,针尖位置基本不变,多先产生胀,进而出现酸困;押手轻或不用,提插捻转幅度略大,速度略慢,针尖位置在小范围内不断变动(其方向仍指往病所),多现麻感。酸困感是热感的基础针感,麻感是凉感的基础针感。所以,激发酸困或麻的针感,对提高凉热感出现率有一定意义。
 
    另有补中寓泻、泻中寓补法,实际上是补法和泻法的复合。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而症情较复杂的急症。具体施行,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于同一穴位上进行,先行补法后行泻法,补多于泻者(补法重复次数多于泻法次数),称补中有泻;反之,则称泻中有补。另一种是在不同穴位上操作,主穴或多数穴位上行补法,配穴或少数穴位上行泻法,亦可称补中有泻;反之,则为泻中有补。在临证时,可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古人尚有“阳小隐阴,阴中隐阳”之法,亦属本法,操作较为繁复,可参阅《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1974年版)。
 
    4.留针法
 
    急症邪重势急,要求持续运针,延长留针时间。一般每次须持续运针2分钟~3分钟。急性病症,还可稍长。休克、昏厥等病人,更须持续至脉回神清。留针20分钟至1小时不等,甚至可更长。留针期间须间隔运针。运针的操作同补泻法。
 
    附:火针法和刺血法
 
    现代使用的火针针具分为二类,一类为单针深刺的火针具,长约9cm~12cm,直径为0.5mm~1.5mm;一类为用于浅刺散刺的火针具,形同皮肤针。操作上大致同古代相似,且在现代急症救治上尚未广泛应用,故从略。
 
    刺血法,现代用以应急的针具主要有三棱针和皮肤针(梅花针或七星针)。其中皮肤针在刺法上有所发展,我们将在具体病症中予以介绍,这里从略。
 
    二、电针法
 
    电针法是指在毫针剌法的基础上再结合通以脉冲电剌激的一种针法。目前临床上应用之广仅次于毫针。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电针不仅有良好的镇痛效应,也有显著的抗炎和抗休克作用,是急症针灸的主要针法之一。
 
    适应病症
 
    据不完全统计,电针的适应症达200余种,其中急性病症占一半左右,特别对休克、急性疼痛、急腹症、急性瘫痪、精神病、急性黄症型肝炎及部份妇产科、五官科急症有效。
 
    三、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产物。在部份急症中,其疗效较单纯针刺或单纯药物注射为高。近30年来,在用于急症的注射药物及适应症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及急腹症的治疗。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肠梗阻、急性扁桃体炎等。
 
    四、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激光照射亦称激光针灸、光针法。是利用激光器所发出的受激幅射光照射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73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数年,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穴位激光照射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穴位激光照射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病人所接受。
 
    适应病症
 
    已经证实,光针对急性黄疽型肝炎、哮喘、三叉神经痛、胆石病、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甲沟炎、带状疱疹、小儿支气管炎、婴幼儿腹泻等急症均有肯定疗效。
 
    五、耳针法
 
    祖国医学中早有应用耳穴治疗急症的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针灸“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及寒暑疫毒等。现代耳针疗法有极大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除了毫针刺外,还有埋针、压丸、温针、电针、穴注、艾灸、割冶、放血、穴位激光照射、穴位离子透入等,其中不少对于急症治疗有较好的作用。这里仅介绍最常用的毫针法。
 
    适应病症
 
    就不完全统计,耳针可治急性病症达五十余种。主要用于各种急性痛症、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疟疾、急性扭挫伤及多种五官科炎症等。
 
    六、巨针法
 
    巨针法,又称粗针法或赤医针法。原指用特制的粗针具进行穴位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古代大针和长针两种刺激法结合发展的结果。现代巨针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但亦有用含银70%、含铜30%制成的合金针,被称为粗银针。巨针针具,直径自0.3mm~2mm,针长自1寸~2.5尺不等。不同型号的巨针其具体操作法及适应证往往有一定差别,因此临床上多须据病人的症情、体质及具体施治部位,灵活选用。总体上说,巨针法具有取穴少、透穴多、刺激强、感应大的特点,对不少病症常能产生独特的效果。
 
    适应病症
 
    用巨针法疗效较好的有以下急性病症:痈疽、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肌肉劳损、痛经等。
 
    七、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或普通毫针固定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法。皮内针法实际上是留针法的发展,约于本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推广。
 
    皮内针法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将针具固定于穴区,使之产生持续长时间的刺激,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又不妨碍病人的各种活动,因此,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耳穴。耳廓易于固定,面积小,解剖标志分明,穴位定位也较容易。近年,还常用于某些体穴。还有医者在头皮针穴区进行埋针,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适应病症
 
    皮内针法可用于多种急性病症。包括多种疼痛性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三叉神经痛等)、软组织损伤、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痛经等。
 
    八、指针法
 
    指针法又称点穴法,系以手指代替针具对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刺激而产生防治疾病作用的一种方法,指针法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多有载述。最早明确提到本法的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其所撰《针灸大成》一书中,还选载了指针疗腰痛的医案一则。至清代,指针一法更被广泛应用。现代,则无论在操作方法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较古代有进一步发展。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指针综合了针刺和推拿的特点,具有疏经通络、醒脑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且较之其他穴位刺激法更为经济、简便、安全,特别适宜于老人和儿童。所以是一种颇值得推广的方法。当然,指针也有其局限性,一般多作为临时急救用.
 
    适应病症
 
    指针治疗病症颇广,多用于各类疼痛性和功能性急症,诸如:晕厥、胃痉挛、胆囊炎胆石病急性发作、落枕、急性腰扭伤、癔性失语、妊娠呕吐、呃逆、产后尿潴留、流行性腮腺炎等。
 
    九、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适应病症
 
    可用于偏头痛、急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带状疱疹、疖肿、腮腺炎等急性病症。
 
    十、热针法
 
    热针法是指应用特制的热针仪,使刺入人体的针具发热而发挥更显著治疗作用的一种针法。本法是在传统针灸医学中的焠刺和温针法启示下,由云南省的针灸学者研制成功。约于80年代初期应用于临床。
 
    热针法和前述的电热针法,在原理上虽有相类之处,但在仪器、操作及适应证诸方面,均有较显著差别。目前,临床用得较多的是GZH型热针仪。其主要特点是,使刺入人体的针具发热,并可控制调节针体的温度,保持治疗所需要的恒温。
 
    应该指出的是,热针法虽然至今一直有临床文章出现,但应用的单位却颇为局限,尚须推广验证。其所总结的九宫穴,取穴定位亦较繁琐。因此本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另外,8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一种电热银针,对颈肩腰有一定效果,原理亦和热针法相似,但报道较少,故从略。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胃脘痛、痛经、哮喘等病症。
 
    十一、阻力刺法
 
    阻力刺法,又称动刺法,是在相对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阻力痛点(即动痛点)的针刺来治疗病症的一种刺法。本法源于《内经》治疗经筋病的“以痛为俞”之说,但有较大的革新。本法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三个“动”字,即取穴时选用“动痛点”,针刺手法强调“动刺法”,针刺体位要求选择“动体位”。阻力刺法为近年在临床上逐步推广的一种刺法,它一反传统的以“静”为主的针刺法(如静留针、静体位等),强调医患配合,以动为主,以痛制痛,对某些病症,确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之本法用针少,操作较为简便,可以在任何场合治疗,不受设备条件的影响,故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适应病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以急性扭挫伤为佳。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十二、腕踝针刺法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部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有关皮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腕踝针刺法的探索虽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正式作为一种刺法由上海市针灸工作者提出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则是在70年代初期。
 
    腕踝针刺法的最鲜明的特点,它和传统的针刺法强调“气至而有效”的基本观点相反,要求在针刺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得气感应,包括患者的主观得气感(诸如酸、胀、重、麻)和术者的客观得气感(诸如感觉针具沉、紧、涩、重等)。而腕踝针刺法的治疗效应,正是依靠这种无针感来获得的。为何针刺无针感而照样能治病,有人推测可能与隐性得气有关,但尚缺乏证据。但是20余年来各地针灸工作者所共同积累的经验表明,腕踝针刺法在不少病症中的效果是肯定的,特别是它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安全、无针感,颇受医家和病者欢迎,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刺法。
 
    适应病症
 
    腕踝针刺法的适应病症相当广泛,迄今已应用于多种急性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起效迅速;对心律失常、急性乳腺炎、哮喘、癔病、急性结膜炎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十三、现代急症灸法
 
    目前,我国针灸界在临床与研究上偏重于针刺,对灸法注意不够。急症灸法亦如此,因此有必要大力发掘、提高和创新。
 
    艾卷薰灸因其种种优点已经成为现代灸治急症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着肤灸也重新得到重视,在急症防治上证明有较好的效果。下面将各种灸法的具体操作及其适应症作一简略介绍。
 
    1.艾卷灸
 
    (1)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燃着,与施灸处皮肤距2cm~4cm(依症情定),来回旋转移动。此法适于位在浅表、病灶面积较大之急症,如痈疽肿毒之类。宜由痛灸至不痛或不痛灸至痛。
 
    (2) 雀啄灸:燃着的艾条与所灸经穴无一定距离,一高一低如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此法温热感较强而灸灼面积较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脏腑病变所致的急症。
 
    2.隔物灸
 
    (1) 隔姜灸:以鲜姜切成3mm厚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平贴于穴位上,然后置艾炷于其上燃着,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直至灸处皮肤潮红、按之灼热止灸。因生姜性温,适用于骤感寒邪所致的呕吐、腹泻等急症。
 
    (2) 隔蒜灸:以新鲜蒜片(独蒜片更佳)代替姜片,操作与上法同。具有消肿、拔毒、止痛之功效,适用痈肿、毒伤之类的急症。
 
    (3) 隔盐灸:取洁净细匀的食盐,填满肚脐,上置艾炷灸之,待灸处感到热痛另易艾炷。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中风、昏迷、厥脱之证,因此灸治时,艾炷宜大,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脉起阳回,证候改善为止。
 
    近年来,有将一些中草药研末和面制成药饼。进行隔药饼间接灸,在急症报道中虽还不多,但值得进一步研究。
 
    3.着肤灸
 
    操作较古人有所改进,介绍如下:
 
    施灸前以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增加粘附力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大小随病情而定)。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再加艾炷施灸,一般灸5~10壮。因施灸引起疼痛,可用手在施灸处周围较轻拍打(亦有主张灸前作局部浸润麻醉的),以缓解灼痛。灸毕贴淡膏药,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约五周~六周结痂脱落。本法现代多用于防治哮喘、癫痫等,亦有用此救治银环蛇、眼镜蛇咬伤后二小时内的病人,由痛灸至不痛,继续灸至灼痛,结果多获痊愈。
 
    除了上述温灸法外,最近还有单位研制出一种“电子冷冻增热针灸仪”,可进行冷冻灸治。灸柄温度为-10℃~-20℃之间,利用冷的因子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治疗目的。经过5年及20余个单位使用证实,它对某些急症如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医疗器械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中国保健品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中国中药材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China Medical Device
© 医药网版权所有